青海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省发展改革委积极致力于加快推进我省信用信息的归集和共享,建设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为实现信用监管奠定基础。截至2016年底,我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一门户、一平台”体系架构已基本形成,全省法人单位、自然人两大信用主体数据库初步建立,信源单位接入和数据归集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稳步推进平台建设,一门户一平台体系架构基本形成
2015年底,根据国家相关要求,我省充分依托全省电子政务外网及省信息中心机房环境、软硬件资源、人员力量等,建设开通了“信用青海”门户网站、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并与国家信用平台实现了信息交换共享。2016年以来,中心在着力推进各部门信用信息目录梳理、信用信息数据对接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共享交换平台、丰富“信用青海”网站内容。伴随着各部门信用信息目录分期分批梳理归集完成,信息内容不断丰富,我们对“信用青海”门户网站和共享交换平台进行了升级改造,新版门户网站、信用平台已于2016年12月初上线运行。目前,支撑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门户、一平台体系架构已初步形成。
二、多措并举加强数据对接,信用平台信息归集成效显著
通过组织召开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分批举行成员单位数据对接座谈会、会后逐户现场沟通对接等方式,采取数据库对接、前置机交换、接口开发、在线填报等多种接入措施,持续加强各成员单位业务系统与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有效对接。截至2016年12月31日,覆盖全省的法人单位、自然人两大信用主体数据库已建设完成,信用平台数据对接范围已覆盖首批22家省级联建单位,累计归集入库各类信用信息数据19191964条,其中,法人基本信息201505条(含个体工商户),法人信用记录数据为568236条;自然人信息6381036条,自然人信用记录数据为12041187条。
三、加强数据上报保障工作,信用平台考核成绩逐月提升
我们在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工作的同时,对入库信息进行清洗对比、关联分析,分析结果及时上报国家平台。截至2016年12月31日,累计上报国家信用信息5175260条,其中,法人基本信息201156条(含个体工商户),自然人信息1668401条,信用信息3305703条。我省信用信息在上报数量、质量及覆盖范围等方面均已超越国家考核合格标准,成绩由5月份、6月份的不合格提升至7月份的60分,8—11月份成绩均突破80分,达到国家考核良好等次。
四、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全面落实国家及我省相关公示要求
根据国家、我省有关行政许可、行政处罚“7天双公示”制度、红黑名单公布、信用信息查询等要求,依托“信用青海”门户网站,加大信用信息公开力度。截至2016年12月31日,“信用青海”门户网站累计发布各类信用信息840602条,其中,双公示信息930条,信用代码公示69360条,法人信用记录769741条,联合奖惩案例146例,信用动态等信息425条。
五、试点推行信用服务,以实际应用引导部门数据共享交换
信用平台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数据的深度共享和按需交换,推动信用信息由归集向应用服务发展,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截至目前,我省信用平台已与“五证合一”、“两证整合”等业务系统实现了有效对接,推动了以工商部门为数据源的企业法人基础数据、信用数据在全省质检、税务、统计、人社、民政等部门之间的实时交换和共享使用;推动了以民政为数据源的社团组织、婚姻登记信息在税务、质检部门之间的实时交换和共享使用,打通了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交换通道。目前,省信用平台日均数据交换量可达千余条。
下一步,我们在持续稳步推进省级信用平台建设、数据归集工作的同时,指导各地区有序开展信用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信用平台与各行业(领域)业务系统融合对接,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等信用应用系统建设,积极探索可复制的有益做法和成功经验并逐步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