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遗产价值 展示文化内涵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发布时间:
2025年11月27日 08:38
发挥遗产价值 展示文化内涵
梳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二批)》发现,围绕“发挥遗产价值”这一核心政策机制,广东省建省级管理平台,采集111片街区数据;新疆库车热斯坦搭数字展厅,带动10万余名人参与;天津一宫花园推出实景光影剧场……这些城市积极运用新技术手段展示文化内涵,让历史文化可知可感可及。
建成省级管理平台 实现立体化保护与展示
【亮点】
广东省建成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全要素可溯、全流程可管、全场景可感”的立体化保护与展示。建立统一数据要素采集标准,完成111片街区数字化采集,涵盖倾斜摄影、空中及地面全景、现状照片等多维度数据,形成动态资源库。同时在申报认定、测绘建档等业务中开发自动分析预警保护风险的辅助决策子系统。此外,通过线上全景漫游,增强游客对街区历史文化价值的感知与兴趣。
【镜头】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广东省有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各级名城、名镇、名村数量众多,113处历史文化街区、4600余处历史建筑在全省星罗棋布,资源数量丰富、价值深厚、特色鲜明。近年来,广东省逐步建立多层次、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开展的一系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广东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综合管理平台集成了GIS(地理信息系统)、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汇聚、融合、治理30多类历史文化资源基础数据、测绘数据、业务管理数据、物联感知数据等,建成业务管理系统、数据资源系统、公众服务系统和基础支撑平台,形成统一的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底座,为全省城乡历史文化资源的日常管理、专业研究、活化利用和安全保护等工作提供有效支撑,推动城乡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搭建轻量化数字展厅 助力资源保护与活化利用
【亮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市热斯坦历史文化街区将数字化技术充分融入文化展示和“非遗”体验,助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活态利用。搭建轻量化数字展厅,通过VR虚拟现实、声音互动、多媒体交互、沉浸式体验等数字技术,开发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展“非遗”传承人线上授课,共带动10万余名居民及游客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现历史文化的可知、可感、可及。
【镜头】
库车古称龟兹,历史上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大国之一,汉“西域都护府”、唐“安西大都护府”相继设在龟兹。库车市域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富,文物古迹数量众多、类型丰富。近年来,库车市积极探索“数字化名城”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在文化弘扬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名城从“保下来”迈向“活起来”。
以位于库车热斯坦历史文化街区的龟兹乐舞体验中心为例,这个项目是依托老城区改造工程建起来的。项目运用三维扫描、数字重建等技术手段,利用全域漫步剧场、联动影像、多点触控、数字画布等体验模式,对龟兹九大石窟、86个洞窟、107幅壁画、32件海外流散文物进行了深度解读和创意展示。观众不仅能够近距离观赏龟兹壁画,还能全感官了解龟兹石窟、壁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对话、与文化共舞。
“遗产+科技”跨界融合 营造虚实共生的文化场所
【亮点】
天津市一宫花园历史文化街区通过“遗产+科技”的跨界融合,营造虚实共生的文化场所。在梁启超故居中创新推出国内首个名人旧居实景光影剧场,运用全息投影等技术让历史场景穿越时空。在马可·波罗广场中借助智能灯光矩阵与喷泉水幕形成动态光影交响,以数字技术实现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
【镜头】
夜幕降临,在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故居的饮冰室外墙,光影浮动、流光溢彩……近年来,梁启超故居在馆舍修缮、展览策划和文物保护等多方面整体提升,通过新技术、新场景、新表达让文物“活”起来,让人们有了更多与“先贤”对话的机会。创新利用全息投影、数字孪生、扩展现实等多种新技术,营造沉浸式观展氛围,让游客有了历史与现代科技碰撞的声光沉浸式体验。
近年来,天津积极盘活历史文化街区资源,让历史风貌建筑再次迸发活力。其中,梁启超旧居、马可·波罗广场等实现活化利用,不仅让建筑街区“活”起来,也吸引了市民游客走进去。此外,探索形成“历史风貌建筑+”模式,如“历史风貌建筑+科技”“历史风貌建筑+演出”等,通过创新赋能,推动文化和旅游业态、市场和产品深度融合,为老建筑注入新活力、延续新故事、带来新人气。 摘自 《中国建设报》 谢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