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中转站让乡村垃圾不再滞留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14日 08:53
新型中转站让乡村垃圾不再滞留
在武陵山区腹地,重庆市黔江区刚刚经历了一场乡村环境的变革。随着29座乡镇垃圾中转站全面投用,这里构建起日处理能力超过400吨的全域收运体系,实现28个乡镇街道生活垃圾闭环处置。从昔日的“垃圾围村”到如今的“日产日清”,黔江用基础设施升级与治理机制创新,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
全域覆盖:山区垃圾告别露天时代
清晨6点,濯水镇垃圾中转站的压缩设备已经开始运转。封闭式作业间内,收集而来的生活垃圾正被压缩成块。“以前垃圾堆在村口空地上,太阳一晒臭得人不敢开窗,现在当天的垃圾当天就运走了。”堰塘村村民王秀兰看着整洁的村容,语气里满是欣慰。
这份变化源于当地启动的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工程。针对山区地理特点,黔江区在石会、马喇等29个乡镇街道科学布局转运节点,每站配备15吨级处理设备,采用“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闭环模式。这一体系彻底终结了过去露天堆放、简易填埋的粗放处理方式,让山区垃圾告别“裸奔”状态。
效率提升的数据尤为显著:金溪镇的垃圾滞留时间从以前3天压缩至6小时,转运效率提升明显;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率从2021年的92%跃升至目前的98%,在武陵山区率先实现基本全覆盖。
技术革新:破解山区转运成本瓶颈
阿蓬江镇中转站里,一辆特制的8吨级垂直式压缩转运车正在装货。“这种车型专为山区路况设计,装载量比传统车辆增加三成,油耗反而降低两成。”运营方负责人算了笔经济账:通过“压缩减容+专线直运”模式,每吨垃圾运输成本从85元降至52元,年节省财政开支超200万元。
技术赋能背后是长效保障机制。区财政每年划拨专项资金用于设备维护与人员培训,冯家街道的操作员们经过系统培训,如今操控压缩设备已经非常熟练。这种“硬件+软件”的双重投入,让先进设备在山区真正落地见效。
民生蝶变:从旁观者到治理参与者
石会镇中元村的小花园里,几株紫薇开得正艳,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垃圾堆积点。“现在村民都主动把垃圾分类装袋,连孩子都知道不能乱抛垃圾。”村支书指着花丛说。
这种转变得益于黔江区推行的“绿色积分”制度。村民将可回收物送至中转站,可兑换洗衣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2023年以来,全区已有1.2万人次参与兑换,沙坝镇村民张大姐的“环保存折”上,30斤废纸板换3包洗衣粉的记录格外醒目。环境改善带来的生态效益更为可观。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乡镇地表水氨氮浓度同比下降26%,环境投诉量减少43%。下一步,当地计划引入生物降解技术处理厨余垃圾,让资源循环利用更上一层楼。
从“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到建立标准化收运处理体系,黔江用29个中转站编织起一张生态保护网,不仅刷新了乡村颜值,更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摘自 《中国建设报》 于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