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招标公告| |采购公告| |资讯中心| |采购机构| |项目中心| |供应商库| |会员中心| |招标助手| |专家库 |
信息搜索

PPP投资大佬们的思考偏差在哪里?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发布时间: 2017年05月10日 11:27

PPP投资大佬们的思考偏差在哪里?  

  来源:大头针PPP,PPP知乎,您的PPP大百科! 

  自从2014年9月23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政策文件后,中央及地方政府不同程度地推出了各项支持、引导及相关优惠政策措施,在政策上形成了在全国范围积极推行PPP模式的“组合拳”,这一记“组合拳”无疑在国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及系统性“三去一降一补”的大背景下,为全国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新的方向与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伴随着2015年以规范PPP程序为主要特点的“PPP元年”与2016年积极推行示范性PPP项目的“PPP落地年”的里程,在国际环境下积极绘制“一带一路”远景战略的主要背景下,全国PPP发展进入到广为认知的“PPP融合规范年”,特别是2017年以来,随着PPP项目快速落地的影响,PPP投资领域呈现了各种不同的思考与状态,在尚未充分验证与积极探索的前提下,PPP投资公司的掌舵人在思考公司发展战略与商业模式中也呈现了各种不同的态度,这些手握投资决策权的管理者,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PPP的发展进程,这些影响大多数是非常积极的,然而不得不重视的一类“思考偏差”(因未经充分市场验证与结果呈现,暂时这样来讲)如果不能及时进行专业的引导,将势必阻碍公司的发展,有些“思考偏差”不及早进行修正,或将最终造成公司无法积极搭乘“PPP号专列,直至做过“PPP末班车”。因此笔者从旁观者与参与者的双重角度列举了一些“PPP投资大佬们的思考偏差”的表现形式和建议,以供读者思考与进一步探索。 

  举例一:借PPP之东风,趁势“二次创业”或“公司转型”的思考偏差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PPP投资公司在PPP模式推广之前是传统的工程施工企业、景区照明工程集成企业、旅游规划企业、PE或者股权投资企业或计算机软件开发企业等,其中有些是因为大的经济环境无法延续原有公司业务,不得不因势转型,称之为“被动顺应PPP的转型企业”;有些是因为原有公司业务量的不断缩减,在未来三年不进行转型很难存活下去,不得不部分转型,称之为“被动搭乘PPP的转型企业”;还有一些是因为公司原有的业务资源在开展PPP投资过程能更好的发挥其资源经济效益,称之为“主动加入PPP的转型企业”。在这三类企业中,第一种公司管理者考虑到要继续生存下去,获得施工合同或者将原有的设备、设计或者软件应用到PPP项目中,以获得公司经营性现金流;第二种公司管理者一般具有长远眼光,看出PPP模式未来对公司新的转型的贡献会很大,在PPP中能寻找到利益更大化的机会,趁早采用PPP模式或许可以将公司经营状况彻底盘活;第三种公司管理者往往看到了市场上已有的成熟案例,或者在不久前的两年是平行的对标企业,因为采用了PPP模式的转型,获得了很好的市值升值和很好的资源整合效益。无论是哪一类公司管理者,借PPP之东风,趁机“二次创业”或者“公司转型”的思考都是创业者思维的积极探求精神,笔者认为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思考的偏差在于许多管理者过于自信一种商业模式的能量,对模式的未来效益的思考过于积极和狂热,有些甚至显得有些脱离基本商业逻辑,这是值得这些掌舵人稳健思考的部分,笔者认为适当打折或者基于边做边看的思路或许更为妥当,否则就会限于无限的盲目之中,特别是第一种公司管理者,冒险精神固然是创业者应有的品质,但过分冒险有时候会死的很惨,笔者建议第一类公司管理者要深化梳理原有业务的市场前景,在此基础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 

  举例二:过度依赖原有政府关系,因政府资源的局限引起的信息不对称性,造成了开拓PPP的市场前景一片大好的假象 

  笔者看到一些转型投入PPP大潮的公司管理者非常自信,其中有一个例子,管理者说目前我们有15个甚至更多的项目等我们来投资,这些项目将会在两年的时间迅速落地,然后计算毛收益财务数据,发现两年内,采用PPP项目投资能获得好几亿的纯利润。笔者在交流过程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公司管理者说到的15个项目,大多是基于一个项目名称,甚至是项目设想,有些甚至都未进行充分的识别,有些跟PPP项目的公共属性冲突严重,有些是纯粹的商业投资项目,同时管理者不太清楚整个项目的流程和运作程序,项目的规划、立项、用地许可或前置性的技术可行性论证都还未开展,项目远远到不了可以持续推进的程度。这些项目在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与特色小镇三类项目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2、公司管理者因为原有的业务资源关系,与某些地方政府的某一两个监管部门领导“关系很好”,所以该部门领导传递给他一整套年度重点项目清单,而项目的具体内容还远远没有识别出来,同时他们天真的认为只要有这些“关系”,这个部门的项目就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从清单上看的确是形势一片大好,但PPP模式是一个多部门协同合作,主要领导意愿主导性较强,又涉及到政府的整体财政状况的系统性操作的运作模式。并非一两个部门就能说了算的,同时制约于财政状况与使用群体的现实情况,清单项目中有些并不合适采用PPP模式,更何况有些项目离项目落地的时间还很长远; 

  3、公司管理者过于强化了政府关系的操作性,他们认为只要政府领导认可自己,项目就一定属于自己,可以落地,但却忽略了违规操作的风险,同时不太清晰的了解PPP项目采购投资人与主动的公司商业投资活动的根本性差异,在PPP项目中政府领导往往表达了欢迎公司投资的意愿,但并非可以违规操作,简化流程的过程必须要科学和合理,同时对于公司管理者对原有业务及新生业务的资源整合能力要求要极高,有些问题只有在操作的过程中才会发现单凭目前的公司能力很难逾越。 

  当然,公司管理者的乐观从某种意义上讲值得鼓励,其对公司转型中采用PPP模式的思考或许经过深思熟虑,但因为PPP操作的经验缺失和人力、财力等因素的客观制约,从某种内生逻辑上或者是造成PPP系统性失败的根源,这是公司管理者应充分预防和思考的问题。 

  举例三:采用PPP模式过于生硬,可行性预期的思考偏差可能造成PPP模式半途而废 

  笔者看到有些转型公司管理者对PPP模式的理解并不成熟和深入,比如某家传统照明公司,以前公司的专业业务是各种市政照明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公司以设计合同与施工合同获得盈利,后来在某种机缘巧合之下,参与了某PPP项目的照明工程的设计、投资和施工,因此认为今后所有的项目都可以采用PPP模式。笔者思考之余对照明工程的公共性部分有些担忧,市政工程的照明工程部分,当然可以作为基础设施部分进行加入,而对于某些商业部分的照明造价较高,甚至造价比例远远超过了公共产品的需要,这部分是否能采用PPP模式还为未可知,同时该公司更是雄心勃勃,决定进入文旅项目,将所有的景点夜景照明都加入到PPP建设内容中,笔者有些困惑假如景点的夜景部分算作公共部分,那么人们在景点照明的需求程度已经到了奢华的地步了?笔者担心在可行性预期的思考上公司管理者过于自信和盲目,造成PPP模式的半途而废。同时在公司管理者提出照明的运营管理上进行拓展,笔者认为这种尝试与整体景点的运营管理(比如交通管理、餐饮服务、集散疏导、景点设施运营等内容)的比例是否合理,如果说景点的照明成为一个专有旅游特色,那么这种特色化的旅游体验是否真如公司管理者所言是公共服务产品呢?笔者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初探的提示,其苦衷在于告诫公司管理者有些事情想和做是不同的,千万要预防因可行性预期不合理而造成的项目半途而废现象。 

  举例四:过于迎合某个项目的公司战略和商业模式,真的具有快速复制性吗? 

  笔者见到了一些转型公司的管理者有这样的思考:我们公司目前落地的PPP项目将成为未来我们采用PPP模式的标准模板,进行市场化的快速复制,其前期策划、推荐过程和融资结构都可以采用这个模板快速推进,因此未来几年公司将通过PPP模式迎来二次创业的高速发展阶段。笔者认为PPP项目的可复制性从科学上讲是很少有的,复制性的内容或者是前一个项目的商务沟通文本、投资考察流程以及推进整体节点,但PPP项目因地域文化差异、政府思维、交通状况、政府治理水平、项目内容与融资评估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其推进过程、沟通内容、时间掌握、技术文件、论证过程、采购方式、融资结构、运营方案等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这些差异化的PPP项目很难因前一个项目的公司战略和商业模式而千篇一律,在复制性的思考偏差或许是另一个假象,需要公司管理者选择较为灵活的处理方式,对可以固化的经验进行固化,对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千万不要生搬硬套。 

  举例五:采用PPP模式提前进入二级市场布局,打造旗舰型行业公司 

  笔者遇见过不少资本雄厚的财团领袖,他们认为目前转型加入PPP行列,可以提前布局,甚至考虑提前进入二级市场,对适合ABS或者持续运营的资产进行大规模收购,通过先期战略性浸入,尽早布局,甚至考虑成立产业基金,以后根据几十个PPP项目的落地运营,按照不同的资产内容、地域环境与收益权情况,进行分区分类的资产证券化或IPO上市,营造充分的盈利空间,在适当时机进行释放,制造年度公司现金流,打包上市或集体转卖。笔者对资本家的思维表示惊讶和羡慕,惊讶于资本家们能够认识到PPP项目未来的资源整合空间,羡慕于资本家们对未来商业布局的宏大。笔者并不否认这样的大手笔的确可以实现,甚至站在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对能投入其中作为一份子的积极和骄傲,但笔者理性的从业思考与实操性的困难预测,认为这种大手笔大动作的完成必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涉及面之广、资本之雄厚 、未来预测之精准超乎想象,资本家本可以作为一个愿景期许或奋斗目标,而在今天,我们的思考者应该更真切的感到操作性的压力也是巨大的。 

  说到这里,笔者想起一个朋友谈起的“鸡肋理论”,他认为在当今经济社会活动中,很难找到一个合法合理而被少数人看见的高暴利低风险商业模式,大多数人看见和采用的经济模式往往变得薄利且风险较低,正如投身于利用PPP为契机的转型公司而言,市场性PPP转型或许能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带给公司较高的经营收益,然而在打破原有模式的基础上,随着充分的PPP市场开放程度,采用PPP模式的盈利空间将逐步减少,随之而来的平淡与安静将会到来,到那时,PPP模式必将成为司空见惯的商业模式之一,而要成为新的弄潮儿,除了在较早时间进行探索和创新形成先机优势以外,系统稳健的思考辅助与更高的顶层意识是极其必要的。 

  一切创新与探索的思考都是积极的,利用PPP模式转型的思考也是如此!创新,不朽!

作者:吴晶  来源:PPP知乎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展会推荐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自助友情链接 | 机构文件 | 汇款帐号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2000-2023 本站网络实名/中文域名:"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中文网 政府采购网.中文网 招标网.中文网"
本网站域名:www.chinabidding.org.cn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京ICP备2021005469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260
技术支持:北京中政发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政府采购信息服务:政采标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管理:政府采购招标中心 联系电话:010-68282024 83684022 传真:010-83684022 更多联系电话...
标讯接收邮箱:service@gov-cg.org.cn 供应商邮箱:zfcgzb@gov-cg.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