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招标公告| |采购公告| |资讯中心| |采购机构| |项目中心| |供应商库| |会员中心| |招标助手| |专家库 |
信息搜索

浙江: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财政密码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发布时间: 2017年07月26日 08:20

浙江: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财政密码   

  编者按: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式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中央文件,“两山”理论成为开创和引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指导思想。浙江作为“两山”理论的诞生地和实践地,十余年来是如何践行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进而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财政在其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记者于今年5月下旬走进浙江,开启了一段绿色之行。   

(一) 

  从安吉、淳安、松阳,再到仙居、温岭、椒江,从浙西北到浙西南,再到浙东南,记者数日来行走在浙江大地。一路上,无论是城区还是农村,到处是绿草茵茵,竹海苍翠,流水潺湲,林木参天,洋溢着盎然生机。

  如诗、如画、如歌,绿水青山赏心悦目,每一次呼吸都沁人心脾。但记者从中感受到的更有一份职业的愉悦和兴奋:在浙江,绿水青山不再仅仅是大自然赐予的美景,它们在继续为人类奉献视听盛宴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早在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考察时提出的重要思想理论,一直指引着浙江奔向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

  十余年来,“两山”带来的这一切,最直接地体现在老百姓的感官:水清了,天蓝了,山绿了,人富了!地表水水质Ⅲ类以上占比77.4%,县级以上城市日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平均达88.4%,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常年位列全国前三,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连续16年和32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实现了“既富也美”的和谐发展。

  仙居搭上绿色“健康快车”  

  隶属于台州市的仙居县位于浙东南,并不具备区位和资源优势。然而,这里景色秀美、生态环境极佳,有李白笔下的天姥山——神仙居5A级景区,有“中国最美绿道”永安溪生态绿道,有淡竹原始森林、神仙湾温泉等组成的 “中国美丽田园”,也因此被誉为“仙人居住的地方”。

  在记者入住的该县淡竹乡的一家民宿后面,有一条清澈的小河逶迤流过,令人赏心悦目。仙居县财政局局长姚文浩告诉记者,五年前还看不到这么干净的河水。当时河道里有很多垃圾和塑料袋。他说,仙居过去曾在传统的发展道路上踟蹰不前:支撑仙居工业经济的医药企业污染严重,甚至河滩的石头都被染成了红色,河道和岸边飘满垃圾和塑料袋也屡见不鲜。

  很多村子里都是露天的猪栏、鸡舍、粪坑,“脏乱差”严重。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两山”理论后,仙居如梦初醒,他们深切认识到,绿水青山才是仙居的宝贵财富、最大的发展优势,开始大做“显山露水”文章,实现绿色涅槃,终于一步步唤回了发展的“初心”:

  传统产业追“新”逐“绿”。围绕发展生态工业,推动工业集群化、高新化、循环化。对于医药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仙居以“高端、绿色、低碳”为导向,对其进行严厉的转型倒逼,推动企业向现代医药、生物医药转型。仙居县财政建立1亿元规模的绿色化发展基金,逐步整合、归并生态相关的资金,近两年安排绿色生态建设资金5.8亿元,实现对绿色化发展的项目支撑。

  绿色农业增产增效更增收。仙居县坚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推进产品绿色化、生产生态化、田园景区化,建成19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成功列入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名扬海内外的仙居杨梅是其中的佼佼者。2016年,全县杨梅产量超过8万吨、产值5.6亿元,仅此一项就使全县农民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好景带旺新经济。潺潺绿水,两岸青山,丰厚而独特的旅游观光资源成为源源不断的绿色“提款机”,变成仙居经济发展的“黄金资源”。2016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26.94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50.8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仙居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71%。

  在“绿色”发动机的强力驱动下,仙居经济发展搭上了“健康快车”。2016年,仙居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56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072元、17453元。三次产业结构为8.2∶40∶51.8,服务业的引领作用不断凸显,仙居的绿水青山正在加速变成金山银山。

  如今,曾是浙江26个欠发达县之一的仙居成为浙江践行“两山”理论的排头兵、生态文明的先行区、绿色发展的样板区,并被确定为浙江省唯一一个县域绿色化发展试点县。

  “卖风景”“卖文化”的安吉  

  与仙居相比,地处浙北、“两山”理论发源地安吉则是探索和实践“两山”理论的“领跑者”。当不少地方刚刚上路的时候,安吉已经出发多年。在安吉,记者听到最多的不再是生态环境多么优美,而是如何“点绿成金”。

  习近平2005年8月曾经造访并首提“两山”理论的余村是最好样本。

  余村属安吉县天荒坪镇。这个三面青山环绕,入眼皆是美景的小山村,曾长期以盛产的优质石灰石作为主要的创富资源,虽然也取得了可观收益,但也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安全事故多发而付出过沉重代价。痛定思痛,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山”理论后,余村毅然决然地开始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转变。

  在余村,原来只有不到30人搞乡村旅游,现在已有400多人;2016年来余村旅游的人数超过30万人次,旅游收入2000余万元,是原来“卖石头”的六七倍;人均收入从2005年的8700元增加到2016年的36000元。

  事实上,整个安吉都上演着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和谐二重奏。

  看绿水青山———作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鼻祖”,以安吉为主起草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于2015年正式发布;2016年底,安吉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187个行政村全覆盖。这两件事实足以表明安吉保护绿水青山的成就和“成色”。

  看金山银山———安吉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89.3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24.8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达到8.2∶44.4∶47.4;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4258元和25477元。

  其中,安吉通过“卖风景”获得的旅游收入占有重要分量。2016年,安吉全年接待游客19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32.8%。到2020年,安吉旅游总收入有望实现3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这一比例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风景变成了产业,美丽转化为生产力,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而且,安吉人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卖风景”,开始“卖文化”了。安吉由此获得了新的绿色动能,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健康可持续的道路。

  作为中国美丽乡村和“两山”理论的双重发源地,安吉拥有最亮眼的两张文化名片。安吉将依托这两张名片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文明教育、展示、实践和研究基地,并通过推进“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化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安吉绿色发展的文化含量。据了解,目前安吉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2020年有望达到7%,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安吉颐居美丽乡村科技有限公司就在积极参与这一进程。作为美丽乡村建设运营的专业服务平台,颐居以规划设计、产业投资为基础,以乡村资源运营为核心,努力实现乡村“带人进来,带货出去”的目标,同时充分挖掘乡村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升级。公司总经理何玥告诉记者,2016年,公司创办了全国首个美丽乡村众创空间、开办了美丽乡村大学,目前已举办讲座600多场,与全国近20个县域签约合作,帮助他们建设美丽乡村并转化为“美丽经济”。

  安吉的绿水青山不仅已经转化为了金山银山,而且是文化含量越来越高的金山银山。

  浙江后发地区实现“绿色逆袭”  

  在浙江,经过连续十几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像安吉、仙居这样从“环境美”到“发展美”,将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的例子比比皆是。持续发力的农村环境整治使得农村生态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也随之成为寻常风景。

  ———近年来,浙江陆续建成农村污水处理终端10万个,铺设管道近3万公里,是全国首个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的省份。建成城镇污水管网1.16万公里,完成2.31万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2016年,劣V类水质断面占比仅为2.7%,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据悉,今年浙江有望全部剿灭劣V类水质。

  ———率全国之先在农村开展垃圾分类,全省4500个村试点推开垃圾分类和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三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超过90%。

  ———强力整治畜禽养殖污染。87个县(市、区)重新划定畜禽禁限养区,关停38.3万户养殖场户,调减生猪存栏近800万头,保留下来的养殖场基本完成生态化治理。

  从过去的“一处美”到现在的“一片美”,广大农村一度被破坏或者沉睡的绿色资源转化为发展经济的资本,成为浙江新的“金名片”,不少经济后发地区开始借此实现“绿色逆袭”。

  淳安拥有“天下第一秀水”千岛湖,近年来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始终不遗余力,使湖水出境水质稳定地保持在一类高标准,为淳安做大金山银山提供了根本保障:2016年淳安全域旅游人数达1266万人次,其中乡村旅游486.9万人次,带来乡村旅游收入5.3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8%、17.9%。

  有浙江“生态大花园”、华东生态屏障之称的丽水市,在浙江属于后发地区,却拥有占浙江陆域面积六分之一的绿水青山,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3年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的最大优势。为此,丽水紧紧抓住绿色发展的机遇,将“山景”“水景”变成“钱景”。

  利用山好水好空气好,拥有众多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品牌的优势,丽水于2014年推出全国首个地级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两年多来,这一品牌累计销售超过30亿元,平均溢价33%。农村电商、农家乐与民宿,成为丽水农民致富新途径。2016年,全市农特产品网售65.88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全市农家乐、民宿营收23.3亿元,比上年增长40.6%。

  隶属于丽水市的松阳县在浙江长期属于不发达县市之一。但是,松阳是全国著名茶乡,境内人文古迹众多,是乡土文化传承最好和传统村落保存最多的地区之一,被誉为“江南最后的秘境”和“古典中国活着的样本”。近年来,该县借助上述两大资源优势,做足“旅游+”“生态+”文章,2016年全县全年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4.6%和61.7%,推动松阳实现绿色崛起。

  走在浙江乡村,别致的农业休闲旅游景点色彩缤纷。截至2016年底,浙江已启动培育美丽乡村精品村399个,美丽乡村风景线72条;全省农家乐特色村有1100多个,经营农户近2万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9亿人次,营业收入292.3亿元;农村电子商务风生水起,带动全省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近4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三成。

  在浙江各地,乡村旅游的业态还在不断升级,如丽水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构建“一二三产业”加“生态旅游、养生养老、文化创意”等“3+3”生态产业体系,打造“美丽经济升级版”。2016年以来,浙江有40多个市县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2017年,浙江将创建20家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力争2000个村达到A级景区标准,其中3A级以上村庄要达到200个。

  绿水青山加快变成金山银山,为浙江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并加快“绿色化”。2012—2016年,浙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9%,位居全国前列,三次产业结构也进一步优化,比例从4.8∶50.0∶45.2优化为4.2∶44.2∶51.6,第三产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62.9%。

  绿水青山带来的“生态红利”成了浙江后发地区和农村居民的福音:

  2016年,浙江发达、较发达县(市)与财政困难县(市)人均财政支出比,从2012年的1.11∶1,降至1.04∶1,区域发展越来越均衡。

  2016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37∶1缩小至2.07∶1,综合全国平均水平和城市化率,浙江是全国城乡均衡发展最好的省份之一。

  在浙江,坐拥绿水青山优势的多是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如今,随着绿水青山加快转变成金山银山,浙江获得发展新动能,区域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速落地,从而助推浙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如果没有好的思路,再美的绿水青山也无法自动“变成”金山银山。

  记者相信,在其背后定有一股如神笔马良般有形或无形的力量,在引导,在推动,在塑造。

  “近年来,我们对于千岛湖保护一直遵循高于国家最高排放标准的地方标准,近五年来因环保门槛主动放弃了350多亿元的产业项目,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00余家。在地方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舍得把钱花在环境保护上,近10年全县环保投入将近70亿元。”拥有“天下第一秀水”千岛湖的淳安县财政局局长陆建育告诉记者。

  这话语也道出了浙江财政人坚守绿色发展的信念。但同时,“放弃”和投入的背后也折射了财政困难地区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两难选择。“两难”,难就难在当前账和长远账怎么抉择、生态账和经济账怎么平衡。保护绿水青山所需的巨大的直接投入成本以及后期的维护成本,由谁来弥补?如何弥补?

  算账是财政部门的看家本领,账怎么算体现的不仅是专业能力,更是理念和道路。面对这道选择题,浙江财政部门积极践行“两山”理论,不断深化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辩证关系的认识,主动算好长远账、全局账、生态账、经济账、民生账,综合运用财政体制、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等政策工具,推动形成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浙江河湖众多、山林茂密,号称“七山一水二分田”。以水得名、因山而美,山、水、林构成了浙江最重要的生态屏障。浙江财政的探索也以水系和生态公益林为切入点展开。

  早在2005年,浙江就在钱塘江源头地区首创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2008年又在全省8大水系源头地区45个市县全面实施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政策,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省内全流域生态补偿的省份。2011年,将转移支付范围扩大到全省所有市县,转移支付规模从最初的2亿元逐步增加到2016年的20.8亿元。2013年,打出“五水共治”组合拳,2017年开展剿灭劣V类水专项行动收尾工作。

  护水如此,护林也不落后。2004年,浙江就开始探索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建立了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从2004年的8元/亩提高到2017年的40元/亩,为全国省级最高,有效促进了全省森林资源持续快速增长。

  短期的生态治理可以靠资金、靠投入,长期的保护必须靠制度。“与其被动买单、不如主动请客”,浙江财政部门不仅做好资金投入的“加法”,更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做好制度供给的“乘法”。

  “谁保护、谁受益”。绿水青山等生态产品具有明显的外部性,收益外溢、成本外化,权利义务错位,容易出现“谁保护、谁吃亏”“谁污染、谁受益”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财政部门探索建立了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补偿机制,将转移支付资金安排与水环境保护情况相挂钩。通过财税机制传导,将治污的外部收益和造污外部成本内部化,让权、责、利归位,扭转了“上游污染、下游防治”“上游发展、下游污染”的不合理现象。

  “谁使用、谁买单”。相比于“关停并转”等行政手段,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是更为有效的经济手段,由市场决定排污权价格,实现环境容量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目前,全省所有县市均开展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累计实现各类排污权有偿使用1.93万笔,有偿使用费42.76亿元,排污权交易9777笔,交易额16.26亿元,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谁污染、谁交费”。浙江研究建立了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收费制度,根据各地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按标准收取一定费用,内化污染成本,提高污染代价,遏制污染冲动。同时,积极探索以单位GDP能耗为基础的节能量交易制度和生态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市场发现价格,体现生态保护的价值。

  制度的生命力是强大的。淳安,作为浙江最重要的生态县之一,保护生态不仅没有吃亏,反而得到不少好处。陆建育表示,2014年在省财政转移支付地区分类分档体系中,淳安由原来的一类二档调整为一类一档。这一档之差,淳安每年将多获得5000万元补助。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2014年淳安县纳入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试点以来,省财政厅每年下拨试点专项资金1亿元,同时根据确定的生态环境相关奖惩指标计算,2014-2016年淳安分别获得奖励资金1.82亿元、2.04亿元和2.16亿元,逐年增加。另外,自2012年千岛湖被列入国家重点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以来,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累计已达到5.2亿元。

  这就是保护生态的制度红利,也是浙江各地在做“两难”选择题时的底气和信心。

  用杠杆撬动绿色发展  

  保护不等于不发展,“不能坐在绿水青山上没钱数”,“两山”理论最终必须落笔到金山银山上。

  如何实现转型发展?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中指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这正是浙江财政近年来大力支持和引导的方向。其中的关键是要找准定位,发挥好财政“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撬动作用。

  第一个杠杆是体制。近年来,浙江财政部门不断在财政体制上做文章,根据主体功能区布局和功能定位,按照“激励与约束并重、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探索实施差别化的激励奖补政策,促进不同区域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错位发展。

  比如,对丽水市等29个市县,将省激励补助与其第三产业税收增长率挂钩,鼓励其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健康等绿色的第三产业。对杭州市等30个市县,将省奖励与其税收收入增收额挂钩,鼓励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完善了生态功能区财政政策指标体系,像淳安、开化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每年可获得全省平均增长水平的工业税收收入,从财政体制上弥补其保护生态的机会成本,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

  与此同时,政绩考核的“指挥棒”也调整了。2013年,浙江对丽水市作出“不考核GDP和工业总产值”决定,转而考核空气质量和区域断面水质达标率等生态指标。随后,丽水市对下属9县(市、区)中的6个取消了GDP考核和工业考核。2014年,位于钱江源头的开化和拥有千岛湖的淳安,也被纳入不再考核GDP的市县行列。

  如果说,体制杠杆是政府宏观层面的撬动,那么政府产业基金则是财政引导产业转型在微观层面的具体抓手。

  2015年,为顺应专项资金改革和产业发展需要,浙江省设立了200亿元的省级政府产业基金,通过“分配变竞争、事后变事前、直接变间接、无偿变有偿”,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发现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基金的政策导向非常明显,主要支持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文化等八大万亿产业以及农业农村发展。这些领域正是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重要产业通道。

  短短两年时间,政府产业基金已焕发出强大的裂变效应,一大批绿色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截至今年3月,全省政府产业基金规模达1144亿元,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市场化子基金399支,投资实体企业(项目)2622个,撬动社会资本5087亿元。在投资的产业中,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和健康等八大万亿产业以及农业农村发展合计占比超过80%。在政府产业基金的带动下,浙江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化学反应,向着绿色、环保、高端、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省级财政力度不断加大,市县也不甘落后。各地在用好省级政策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绿色发展的组合拳。

  ——丽水市在取消GDP考核后,组建了生态经济产业基金,并设立若干子基金,吸引资本、人才、项目等优质要素向丽水集聚。2013年以来,该市财政累计整合安排9900多万元重点扶持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目前已拥有10个生态精品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2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荣誉。

  ——仙居县优化完善工业政策,将工业发展资金从30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着力打造以现代医药、文化创意、橡胶塑料、高端装备、医疗器械和新材料为主导的生态特色产业集群。2016年,县财政投入3000万元在全县推行“人畜分离、集中养殖”模式,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同时,县财政安排2300万元支持“旅游+三产”发展,创新全域旅游业态,推动大旅游成为富民强县的新支柱产业。

  ——松阳县加大了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县财政投入6000余万元,以大木山万亩茶园为依托,创建了中国最大的以运动休闲为主题的茶园4A级旅游集聚区;每年财政整合不少于3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民宿发展。据统计,2015年至今,财政共拨付旅游业扶持资金5.67亿元,支持打造“长三角田园休闲旅游胜地”。

  ———淳安县设立了总规模为30亿元的产业基金,重点扶持文化旅游、水资源、特色农业、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产业,其中规模10亿元的农业产业基金已经完成对7家农业龙头企业的投资。

  用改革强化资金保障  

  生态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基础设施、产业、民生等方方面面,需要增加大量投入。这么多资金怎么筹集?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刚性不断增强,钱从哪里来?浙江的答案是:改革创新、提升绩效、集中财力办大事。

  今年3月10日,省财政厅七楼会议室气氛严肃紧张。为争取“两山(一类)”财政专项激励资金12个补助名额,18个市县长在这里进行了现场陈述,并接受专家评审。

  这是浙江贯彻落实“集中财力办大事”理念、深化专项资金改革的一大创新举措。今年年初,浙江省财政通过整合专项、统筹财力等方式,设立了振兴实体经济、“两山(一类)”和“两山(二类)”3项财政专项激励资金,在2017—2019年共安排162亿元,择优支持48个县(市、区)。3年期满后,对照绩效目标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要相应扣回专项激励资金。

  省财政厅总预算局局长章启诚告诉记者,获得资金的市县应围绕发展目标,统筹自身财力,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自主选择项目,集中财力干大事,推动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据测算,这次改革将调动市县至少统筹自身财力162亿元以上,引导社会、金融资本投入162亿元以上,预计3年共将投入超过500亿元。

  近年来,浙江财政部门还在资金整合、盘活存量上作了不少探索,将“死钱”变“活钱”、化“零钱”为“整钱”。2014年,按照“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政府权力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政府责任清单、省级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浙江政务服务网)和“两个一般不”(省级部门一般不再直接向企业分配和拨付资金,一般不再直接审批和分配市县具体项目)的改革要求,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将省级转移支付专项由235个整合归并为56个,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腾出更多的资金支持全省重大决策部署实施,其中绿色发展是重要投入方向。

  据统计,2013-2017年,全省财政治水投入1474亿元,年均增长25.5%;土壤和大气治理投入435亿元、乡村环境治理投入1051亿元,年均增长率也都在两位数以上,力度非常大。

  记者还了解到,今年以来,浙江省财政厅加紧研究整合现有生态建设方面的财政政策,探索建立更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省财政预计将安排100亿元以上的绿色发展财政奖补资金。

  这一系列的新举措将为践行“两山”理论注入源头活水,凸显了浙江财政人守护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的执着坚守和不懈追求,凸显了财政政策的力量,也让人解读出支持浙江绿色发展背后的财政密码。

 

【记者观察】

 
领先“两山”实践,为什么是浙江?
 

  从浙江采访回京后,记者脑海中一直盘旋着一个问题: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在全国前列的为什么又是浙江?

  有“仙梅”美誉的仙居杨梅似乎为记者提供了答案。仙居杨梅是中国最为著名的杨梅品牌之一。在仙居采访期间,杨梅憾未成熟。不过,待其20多天后成熟上市,记者通过电商下单,第二天傍晚就品尝到了这一美味。

  若是以前,记者徒留遗憾,仙居也难从中获益。但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长期以来受制于交通运输条件、“养在深闺”的仙居杨梅,突破时空限制,畅销南北,还跨出了国门,滞销和价格低迷现象一去不返。坚持“生态立县”,打造高端绿色杨梅品牌的仙居开始收获绿水青山带来的红利。

  仙居杨梅的身价倍增,折射出在实践“两山”理论中,浙江为什么能够先行一步。

  首先是全力保护好绿水青山这一最大本钱、这一最宝贵的公共产品。如记者在采访中所了解到的,浙江财政算好长远账、全局账、生态账、民生账和经济账,充分履行职能,创新举措,对保护生态环境给予不遗余力的支持和保障,并取得显著成效,为打造金山银山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后就是想方设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目前来看,主要转化途径一是属于直接形式的观光或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二是属于间接形式的文化创意、智能制造和信息经济等。总体上说,浙江目前仍以前者为主,其发展如火如荼,后者也呈方兴未艾之势。

  从经济形态分析,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际是工业经济向后工业经济或者生态经济的转换,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需要具备系统的、多方面的支持。而浙江率先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有钱”。浙江很长时期以来就稳居中国最富裕省区的头把交椅。此外,浙江所在的长江三角洲也是中国最富庶的区域。在全国收入最高的前十个城市中,长三角就占了6个,成为浙江做大金山银山的坚实后盾。

  众所周知,旅游,尤其是以乡村为主要目的地的休闲游,其发展需要有较高水平收入的群体作为支撑,富裕的浙江和长三角无疑是国内最具备这一条件的。这里的人们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后,更注重对更好环境,对高品质、慢节奏生活的追求,即“有闲”,休闲游即是其中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方式。

  除了人“有钱”,还需要良好的道路和网络。因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需要“带人进来、带货出去”,实现人流与物流的双向流动。四通八达、高效快捷的道路交通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网络等支撑性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上述方面,浙江同样走在了全国前列,记者在浙期间对此有切身体会。对于这些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建设,浙江财政通过适当手段给予大力支持。

  采访期间,不少游客和老板告诉记者,浙江近年来的道路建设突飞猛进,交通越来越便捷,通过自驾或坐高铁,车程基本都在2小时以内,同样的路程,以前要走上一天。

  据了解,浙江近年来持续实施“万亿综合交通工程”,加快打造全省1小时交通圈,未来5年,浙江财政计划安排资金1600多亿元,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浙江11个设区市中有10个已经开通高铁。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6年年底,浙江省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11万公里,乡镇和具备条件建制村通硬化路率、通客车率均达到100%。

  路不仅要多而密,还要美,才能更好打通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通道。近年来,浙江持续推进“美丽公路”建设,提出创建100条美丽公路示范路、打造20个美丽公路示范县等举措。2016年,省财政下达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补助资金15.43亿元,支持完成提升美丽乡村公路6800公里,今后还将持续支持进行提升改造,最终建成“便捷、通畅、安全、绿色”的农村公路网。

  淳安县下姜村山清水秀,曾是一个近乎与世隔绝的小村落。2014年淳杨线公路开通,从淳安县城到下姜村的路程从3小时降到了50分钟,游客数量开始猛增,2016年接待了超过11万名游客,春节期间订单甚至接不过来。

  将游客和乡村连接在一起的,除了道路,还有功能越来越强大、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和电商平台。

  据悉,浙江各市、县城和行政村已经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开展4G网络建设和业务应用,实现了城市、县城、乡镇全覆盖和主要行政村基本覆盖。

  2016年,浙江省共有农产品活跃网店2.53万家;浙江网络销售额突破万亿元,占全国的20%左右;浙江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实现396亿元,全国的这一数字为2200亿元,浙江占了18%。

  对于电子商务,浙江财政近年来通过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采取多种手段给予了大力支持。2016年,省财政统筹安排5022万元用于支持推进“淘宝特色馆提升”“电子商务进万村”和电商专业村等重点工作。

  有了绿水青山以及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两大公共产品,剩下的就可以交给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了。在这方面,市场化程度良好的浙江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

  记者在浙期间发现,保护与发展并重是浙江的重要特点。“美丽乡村不能只花钱,还要挣钱。”这是浙江人的普遍观点。不过,挣钱是市场和老板而不是政府的事。记者在安吉、淳安、松阳和仙居发现,不少美丽乡村都由政府委托社会资本进行开发和运营,私人老板开办民宿的越来越多,目前数量已经超过万家,档次不断提高。

  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本,高效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是记者浙江此行的突出感受之一。

  随着浙江“两山”实践的深化,城市与农村、资本与资源、农业和工业正在发生美妙的化学反应,生态红利源源不断,财政则是背后促成这一反应最为重要的媒介之一。 

 来源:中国财经报 记者 刘国旺 林松涛 通讯员 徐小俊 陆阳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展会推荐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自助友情链接 | 机构文件 | 汇款帐号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2000-2023 本站网络实名/中文域名:"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中文网 政府采购网.中文网 招标网.中文网"
本网站域名:www.chinabidding.org.cn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京ICP备2021005469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260
技术支持:北京中政发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政府采购信息服务:政采标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管理:政府采购招标中心 联系电话:010-68282024 83684022 传真:010-83684022 更多联系电话...
标讯接收邮箱:service@gov-cg.org.cn 供应商邮箱:zfcgzb@gov-cg.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