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招标公告| |采购公告| |资讯中心| |采购机构| |项目中心| |供应商库| |会员中心| |招标助手| |专家库 |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信息搜索

如何推进区县公共资源交易良好运行?

如何推进区县公共资源交易良好运行?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运行管理和监督,特别是区县级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各地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已经推进一年有余,过程中暴露出公共资源交易运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研究,并提出一些对策规范交易运行服务和健全监督管理,以期有助于提高区县公共资源交易的管理服务水平和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 
  
  存在问题 
  
  进入交易平台交易的过程只是公共资源交易的“事中”环节,尚有事前的审批、规划、设计、评审、采购方式选择和方案草案拟定等,与事后的合同签订、服务实施、供货施工、监理监督、进度管理、工程验收和付款等环节。因此,公共资源交易具有时间跨度长,涉及人员和部门相对较多的特点,随着近年交易范围的日趋扩大,暴露了一些具体的问题。 
  
  信息公开不全面:一是项目规划、招标采购方案拟定时,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及信息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对社会需求和市场调研不够充分。二是在代理机构的选择上不够公开,直接指定招标代理机构的情况还是普片存在,大量工作由代理机构或单一商家代操代办的情况仍然大量存在。三是招标采购项目合同公示、项目进度公告、项目验收结果公示环节等被自动忽略,业主主观能动性不强,同时事后监管相对缺位。 
  
  监督管理缺位:公共资源交易是个长期动态的作过程,从项目规划设计、预算评审、采购文件和招标文件制作、开评标到合同签订,服务考核和项目验收的每个阶段和环节,都应受到监督主体的全面监管,但目前的监督基本集中在开标评标现场,而对于项目规划设计、预算评审、项目履行情况和合同验收等环节的常态监督和事后监督缺乏力度。公共资源交易前期的规划设计、预算编制和评审、招标文件制作、评标办法的确定是开评标公平顺畅的基础和保证;交易后的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验收、售后服务等都是提高公共资源交易质量的保障和后盾,对于事前、事后两个阶段的监管行政部门应该同等重视。 
  
  批量交易功能不足:据了解,区县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存在批次多、标的小的特点,批量交易规模效应不明显。虽然很多区县通过诸如协议供货、分散采购和建立零星项目资源库等方式来减少小批量交易降低交易成本,但往往这类协议成交价格却大多被社会诟病。事实上,对如电子产品、家电设备、办公家具、学校文教设备、文化建设科教设备,医院采购医疗器械等公共资源的交易存在品种相近、功能类似、服务内容一致的项目,完全可以发挥集中批量交易的优势,形成高度竞争,提高交易效率,减少成本。 
  
  围标串标仍然存在:一是投标竞标人与业主、出让人或代理机构的串通;二是投标竞标人之间的相互串通;三是投标竞标人与评审委员会成员的串通。主要表现为在招标采购或出让文件中设置倾向性的特定资质条件、商务技术标准或评分标准等条件,以限制其他潜在投标人或竞标人。当非预想的投标竞标人中标时,业主或出让人往往以种种理由拒绝签订合同,同时还经常串通“意中人”提出质疑投诉等。另外,有些投标人凭着对某些采购方式的熟知,在开评标过程中串通其他企业充当只投标不中标的“陪标人”,在经谈判的二次报价中故意超出限价或放弃报价等来谋取高价中标。还有别有用心的企业和人员,平时大量收集和统计某类评审专家的信息,当该类项目招标采购时提前与可能的评审专家串通,让其在评审过程中倾向自己评分,以谋取高价中标。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公共资源交易是一项系统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法律、财务、工程等多学科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责任感。但大多区县缺少专业的人才和少有系统的培训,许多部门负责人和经办人对公共资源交易操作流程、方法和法律法规不甚熟悉,工作中被代理机构和商家蒙蔽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产生了很多非主观意愿的违规情况,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区县公共资源交易效率不高,效果不佳。 
  
  对策思考 
  
  统一规范,建区县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公开机制 
  
  第一,区县清理涉及公共资源交易的地方保护性文件,与省级平台交易规则保持一致。同时区县内部门间建立协调机制,平衡利弊,制定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规范和标准。 
  
  第二,区县也应在省级《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的基础上细化本级目录,让所有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应进必进。交易目录须在法定网站及政府官网进行公示,以便相互监督和行政部门执纪。 
  
  第三,建议区县制定《公共资源交易运行管理规章》,管理规章要明确公共资源交易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操作规范和管理要求。“事中”的平台交易部分应明确区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在交易服务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制定交易服务标准,明确交易平台应有的“六大服务职能”:交易场所配置、交易流程控制、交易过程见证、政策技术咨询、成交确认服务等,使交易过程更规范、更标准,更阳光、更公开。 
  
  第四,建立交易全过程信息公开机制,让区县公共资源交易项目从规划设计、项目评审、入场交易、合同履行到结果审查的全过程信息从产生开始每个环节都公开,细化从审批到入场交易,从成交结果到执行情况反馈的全程公开机制。要从信息公开环节认定、公开内容要求和信息反馈处理等三个方面建立有效的信息公开运行机制。 
  
  厘清职责,建区县公共资源交易全程跟踪监管机制 
  
  区县应快速补齐公共资源交易监管短板,积极推动建立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管系统,实现对项目登记,公告发布,开标评标,竞价,成交公示,交易结果确认,投诉举报,交易履约等交易全过程的监督。 
  
  一方面,要建立“四位一体”监管机制。在市场监管上,由区县政府办公室、发改部门、工商、税务和财政等部门牵头,建立健全行业不良行为黑名单,强化企业自律意识;行业监管上,由相关职能部门对交易前的招文件制作、招标公告发布,交易中的开标评标、竞价,以及交易后的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主动延伸监管触角,让过程监督无死角;执纪监管上,由纪检监察机关对相关职能部门履行职责和交易的规范操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交易过程公平、公正;电子化监管上,充分利用电子监控、屏蔽电子信息设备对交易过程开标评标、谈判竞价等进行实时在线监控,及时纠正和查处交易活动中违纪违法行为。 
  
  另一方面,要在厘清管理构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区县各职能部门的具体监管职责和监管事项,把审核监管和现场监管相结合,杜绝监管盲点,强化事后监管;积极利用社会信用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等,加强事后监管。在公共资源交易信息集中交换和同步共享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公共资源交易数据关联对比分析机制,实行监测预警;根据公共资源交易特定程序,按照市场主体事前信用承诺,行政监督事中分类监管,行政监督部门、司法机关等部门事后联合惩戒的模式建立健全公共资源交易诚信体系和违法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使市场主体的诚实守信程度可量化、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强化计划管理,发挥公共资源交易的规模效应 
  
  首先,建议在区县公共资源交易中积极推行批量集中交易,对同类工程、服务和货物,财政局、国资、农业、水利、发改委等部门应加强项目计划管理,明确实施批量集中招标采购的范围,优化配置资源,充分发挥批量集中招标采购或出让的规模效益,降低人力物力成本,提高公共资源交易的效率。操作上,首先要明确实施批量集中交易的范围和品目,对于难度不大、类似度高、标准统一、内容简单的项目,完全可考虑纳入批量集中采购。 
  
  其次,要明确实施批量集中交易的合理时间,以利于项目按计划施行不影响工作推进和社会经济发展。通常一年实施2-3次比较合理。 
  
  最后,要加强预算编制要求,区县内各部门、单位要在报预算编制时列明项目或品目、方式、数量、计划招标采购或出让时间等信息,信息填报务求准确,方便相关部门准确归集各类公共资源项目,合理安排批量集中交易时间,通知实施集中重点监督。 
  
  加强教育培训,营造良好公共资源交易环境 
  
  公共资源交易从业人员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交易的公平公正和效率。区县政府部门应根据法规更新情况,每年组织涉及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分管负责人、经办人,交易平台服务人员和代理机构人员的培训。要从公共资源法律法规,政策要求,操作规范和廉政教育等方面进行培训,提升相关干部职工公共资源交易政策水平、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总之,公共资源交易的运行一定要立规则、重执行、强监督。只有当规则、执行和监督同时致力公共资源交易的时候,才会真正使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只有公共资源交易所有从业人员都主动守则担职,秉持公义时,公共资源交易才能真正做到高效和廉洁。

作者:赵荣飞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展会推荐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自助友情链接 | 机构文件 | 汇款帐号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2000-2023 本站网络实名/中文域名:"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中文网 政府采购网.中文网 招标网.中文网"
本网站域名:www.chinabidding.org.cn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京ICP备2021005469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5260
技术支持:北京中政发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政府采购信息服务:政采标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管理:政府采购招标中心 联系电话:010-68282024 83684022 传真:010-83684022 更多联系电话...
标讯接收邮箱:service@gov-cg.org.cn 供应商邮箱:zfcgzb@gov-cg.org.cn